《我在921園區的時光》:初心–遙想初誕生的921地震教育園區

文/林千利


 

最近流行斷捨離,總是被同事笑稱有囤物症的我在整理房間堆積如山的雜物時,找出很多學生時期購買的 CD 。聽著聽著人彷彿回到 1999 年……那一年臺灣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流行樂,那一年大家討論千禧年會不會導致世界混亂,那麼那一年的我呢?

921 地震時的我

民國 88 年 9 月 21 日凌晨 1 點 47 分 921 大地震來襲,當時還是大一新生的我睡夢中感受到整間房子劇烈搖晃,從半夢半醒中驚醒過來在黑暗中呼喊爸媽。這短暫的的天搖地動讓我永生難忘、感覺時間是如此的漫長,等到稍微平靜後,才在爸媽驚慌的呼喊中一起戰戰兢兢的走出家門。不安地坐在公寓外的馬路邊等待黎明。現在回想起那時徬徨的我,還不知道自己已悄悄與這場地震結下緣分。

921 地震教育園區的成立

民國 91 年,臺灣首次成立以認識地震知識及防災教育為主題的博物館,定名為「 921 地震教育園區」,保存中部「車籠埔活動斷層」現址,讓民眾藉由觀看斷層錯動而抬升的地貌來感受地震的威力,並以系統性的展品及導覽解說來增進民眾對地震的認知與了解,藉以提升社會大眾防災意識與面對災害的行動力。

回想成為館員第一步

16 年前,大學甫畢業的我恰巧看到報紙刊登的園區徵人廣告,想到自己求學期間曾在科博館擔任過工讀生,也很鍾情博物館的整體環境跟人文科教氛圍,不假思索就報名參加徵選。民國 93 年 9 月 8 日正式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報到,成為新成立但尚未開幕的 921 地震教育園區的工作人員。因為園區即將開幕,從報到的第一天起我們這一群博物館職場菜鳥們,密集接受館方提供的各種訓練課程,包含博物館定位、博物館理念與核心價值、觀眾服務的要訣、地球科學、地震知識以及解說技巧與演練等。在數天一連串的理論與實務的課程交錯下,每個人都必須讓大腦運轉,不斷電的學習、消化與吸收 ( 白天上課、回家複習 ) 。數日下來自己一度都有快要當機的錯覺。回想起這段過程雖然很累,也曾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消化與吸收,卻也因學習而感覺富足且充實。

從無到有的感動

園區正式開幕前,和幾位同事相約到當時尚未竣工的園區來熟悉環境。服務中心 ( 售票處 ) 、斷層館與影像館的樣貌與目前現況差異不大,現今工程館戶外的南棟與北棟毀損教室則尚未進行改建工程,頹傾的原貌映入眼簾,怵目驚心的景象讓我不禁感嘆人類的渺小。所幸地震發生在半夜,學校沒有發生傷亡。

一踏入車籠埔斷層保存館內,遠遠就能看到一座巨大的土堆─原來這就是「斷層剖面」!這座比人還高且層理分明的剖面當時是由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袁彼得教授與日本兵庫縣人與自然博物館主任研究員加藤茂宏先生合力在盛夏悶熱潮濕的館內 ( 斷層館的主結構完成後期進行剖面細部的開挖跟整理 ) 艱辛刻苦的開挖與整修,得來不易也十分珍貴,而其他與地震相關的操作展示品正蓄勢待發等著觀眾前來。 TVBS 時期的影像館地心劇場也重新開啟投影機,準備迎接觀眾前來欣賞驚心動魄的地震主題影片。軟硬體跟人力之間互相配合一切箭在弦上,蓄勢待發等待著開幕的那一天。

斷層館正面

園區開幕的那一天

時間來到 16 年前的 9 月 21 日,由科博館正式接手營運的 921 地震教育園區開幕了!當天由教育部長杜正勝、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李家維等貴賓親手在操場邊植下相思樹苗,藉以表達對受災者的追思,在旁觀禮的我似乎也被賦予了某種使命感。當天就像個小陀螺一樣依照長官的指示跟事前的沙盤推演引導貴賓參觀動線,處理各項觀眾事務。每一個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回想起來每每都還會有「天啊!已經過了這麼久的感嘆!」好像伸手留不住青春、流逝的記憶卻又層層堆疊。

阪神地震20週年研討會

1995 年日本關西發生阪神大地震,造成此次地震的主要原因是位於淡路島上的「野島斷層」再次錯動所引發。協助921地震教育園區斷層館剖面挖掘保存的加藤茂宏先生是最早在淡路島協助開挖斷層與維護保存的重要人物。加藤先生多年來一直持續拜訪園區,也在斷層保存上給予我們許多教學與協助,因此野島斷層保存館亦成為我進入園區工作後,最想參觀的博物館之一。

2015 年,十分有幸隨著園區研究員與同仁赴日參加阪神地震 20 週年研討會並參觀淡路島的「野島斷層保存館」,得以一窺野島斷層的廬山真面目。園方於當時還特別辦理了追思典禮,日期與時間更選在具有緬懷意義的 1 月 17 日清晨 05:46 分,每個參與典禮的人都手持竹筒盛裝的蠟燭,寫上祝福的話語,放入水池裡,用溫暖的燭光與奇異恩典的歌聲撫慰經歷那場地震受傷的心靈。

阪神地震 20 周年研討會合照 (左三:加藤茂弘研究員、左四:袁彼得教授)

正向思考,樂在其中

面對來園區參觀的觀眾,自己能藉由解說引起興趣,傳遞地科知識與推廣防災理念,每每看到每一位聽解說的觀眾時而驚訝時而開心的表情,或在解說後繼續與我分享他們的生命歷程或感想是我最開心喜悅的一件事。我很喜歡美國哲學教育家杜威 ( John Dewey ) 所說的一句話:「一個人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而且得到伸展志趣的機會,才是他獲得幸福的關鍵。」聽在耳裡,深有同感。至今我仍樂在園區上班時光的每分每秒。工作總是有喜有憂、有收穫也有挑戰,這些點點滴滴都是滋養我的養分成為我人生的扉頁。接下來的時光希望能跟同仁一起攜手繼續為園區努力。